近日,美国政界与媒体再次将目光锁定在一个老议题上:重稀土。而这次的导火索,是一项“被多方消息源确认”的政策动向——中国正考虑建立一套稀土产品出口流向追踪系统。美国舆论迅速将此解读为北京试图“借技术手段重塑出口控制能力”,甚至有评论称这是“中方意图在执行双边承诺的同时保留战略紧箍咒”。
事情起点仍指向2025年9月底举行的中美釜山会晤。该次闭门磋商被誉为一次“战术性降温”——双方同意在不放弃各自战略立场的前提下,为期一年地暂停激烈关税与供应链限制措施,并分别在大豆、芬太尼和稀土议题上形成初步共识。其中,稀土领域的“有限恢复出口”成为最为微妙的部分。
中国商务部于10月初正式发文,宣布暂停实施自当年4月以来陆续发布的部分稀土出口加强措施。然而,声明未触及2023年末至2025年初已生效的多个关键出口管制清单,尤其针对钐、钆、铽、镝等军工用途极高的中重稀土仍在限制之列。这类资源是制造电磁弹射、红外导引、雷达系统、隐身涂层等高端军备不可替代的原料。
换言之,中方兑现了“暂停进一步收紧”的承诺,但对已经实施的限制措施并未松动。更关键的是,所谓“追踪系统”并非对美开放的新路径,而是对外出口路径、最终用途、终端客户等环节的全流程监管强化。美国解读为“监控”,中方视为“精准管理”。
从美方反应的激烈程度,不难看出他们心知肚明:中方这一“技术手段的管制进化”,才是真正令五角大楼焦虑的部分。
据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2025财年审议记录,国防部在《战略资源安全预案》专项中,把“替代稀土技术开发”和关键矿产保障放进了更靠前的位置,相关预算呈现明显上升趋势。与此同时,美国能源部单独面向关键矿产和材料链的资金计划,单个项目就接近10亿美元,五角大楼此前披露的稀土及相关产业投资总额也已达到几十亿美元的规模。
为何稀土问题频繁登上美军财政报告?根本原因在于其供应链失衡已全面威胁武器系统更新节奏。五角大楼在援乌、援以行动中弹药消耗已逼近库存极限,加之通胀拖慢采购进度,此刻若再被“原材料问题”卡住生产与交付,将引发多兵种轮换计划整体延宕。
最典型案例,便是F-35战斗机。其推进系统、航电舱与隐身材料中皆需大量中重稀土。即便美国通过回收或第三国调配保证原矿来源,加工提纯与军工级别封装仍严重依赖中方设备与技术。如果中方进一步以“追踪系统”为依据要求对军工订单设立“审批程序”,美方实际上将进入一种隐性禁运态势。
此轮博弈的关键,不在于某一具体矿种是否封锁,而是中方已初步搭建起一套以“可控性”为核心的对美稀土管理体系。
过去,中国对稀土的控制方式较为粗放,以“限制出口总量”“停止配额审批”这类方式为主。而近年来,随着钐钴磁体、铽铁合金等技术被美军广泛用于新型高超音速武器平台,中方开始调整策略——从总量管理转向终端用途甄别。
据中国稀土行业协会内部简报透露,近两年,稀土行业内讨论的重点,已经从“出口总量管控”,转向“产品编码、终端用途、最终用户”的全链条管理。不少业内分析都在强调:稀土出口监管不应该只停留在报关和配额环节,而要延伸到具体产品和实际去向。
该建议强调建立产品编码、合同登记、最终用户查验等“稀土出口精控三要素”。
更值得关注的是,商务部已不再是唯一稀土监管机关。2025年下半年,工信部与国家安全部已联合组建“稀土战略资源安全工作组”,负责军民分类备案、涉军订单交叉验证机制设计,标志着对美稀土出口已不再被视为“贸易问题”,而是“国家安全资产配置行为”。
面对中方“可控释放”策略,美国加快对外布局。美澳稀土合作自2023年签署至今,已进入实质推进阶段,日方则宣布以“稀土回收循环利用”切入战场,宣称可降低对原矿依赖。
但进展远不如宣传乐观。以澳大利亚为例,其朗德希尔项目虽然已完成氧化镝商业化试点生产,但在放大工艺、尾矿处理、氟化提纯等关键环节均遭遇瓶颈,至今无法形成稳定量产链。日本方面虽然在电子废料回收方面有所积累,但面对高纯度工业标准加工链依旧仰赖中国工厂支持。
《华尔街日报》在10月末刊文称:“美国构建非中稀土产业链最大问题不在于矿源,而在于从提纯到制备的整个系统性技术空白——这是中国用了20年堆出的壁垒。”
即便以安全为由推进本土产业,美国仍不得不面对极高成本与技术风险的现实。截至目前,美国在重稀土分离和合金制备上的本土能力,仍然明显跟不上军工和新能源产业的实际需求,更多还停留在“示范项目”和“补贴扶持”的阶段。
稀土战背后,是两套制度的对赌。一边是中国逐步推进的“出口制度武器化”,另一边是美国持续强化的“技术供应排他圈”。前者通过资源分发节奏塑造谈判主导权,后者则试图用芯片、EDA工具链等高壁垒产品维持科技壁垒。
这一博弈格局,自2023年起就已现雏形,但在2025年终于完成闭环。中美已不再争论自由贸易是否该受限,而是在争夺何种模式可以让对方更“疼”,同时自己不“失血”。
中方将稀土管理转入国家安全体系,意味其退出“成本博弈逻辑”,而美方在AI芯片、EDA平台管控上也逐步抛弃“开放生态叙事”,走向“精英定向技术禁运”。这种博弈的共同点在于:“目的不是彻底切断,而是持续可控地压迫与约束”。
未来一年内,双方虽有可能因战术节奏或外交变局出现缓和,但中美资源战的精细化、本土化、制度化趋势已无可逆转。
在这场供应链深水区的战略卡位战中,既没有突围者,也没有妥协者。谁能更早构建起不受制于人的原材料安全体系、关键技术自主生态,谁才能真正赢得下一个产业周期的主导权。